本文作者:访客

个人信息泄露应对方法指南

访客 2025-09-30 16:09:02 24721 抢沙发
个人信息被泄露时,应采取以下措施:确认信息泄露的源头,及时联系相关机构或平台,告知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并要求采取相应措施,修改相关账户密码,加强账户安全保护,警惕可能存在的诈骗风险,避免点击不明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给陌生人,如因信息泄露遭受损失,可寻求法律途径维权,个人信息泄露应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身权益。
在数字化时代,个人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权益载体。非法查询与泄露个人信息的现象频发,不仅侵犯公民隐私权,更可能引发诈骗、身份盗用等连锁风险。我国法律构建了严密的保护体系,明确界定非法查询行为的违法性,并赋予公民多重维权手段。

花钱找人查个人信息犯法吗?

  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一千零三十二条,自然人享有隐私权,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刺探、侵扰、泄露、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。

  非法查询个人信息,无论通过付费委托他人还是利用职务便利,均构成对隐私权的直接侵犯。

  行为人通过“开盲盒”“代查户籍”等黑色产业链获取信息,则可能触犯《刑法》第二百五十三条之一规定的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”。

  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入罪标准:

  非法获取、出售或提供行踪轨迹、通信内容等敏感信息50条以上,或普通信息5000条以上,即构成“情节严重”,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,并处或单处罚金;

  数量达到上述标准一半以上,且行为人系履行职责或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内部人员,则从重处罚。

  这意味着,即使是委托熟人利用职务之便查询,双方均可能面临刑事追责。

  从民事责任角度,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百七十九条,侵权人需承担停止侵害、赔偿损失、赔礼道歉等责任。

  即使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,受害者仍可主张精神损害赔偿。

个人信息被泄露怎么办?

  一旦发现信息泄露,公民可按以下步骤依法维权:

  1、紧急止损:

  立即修改银行、社交媒体等重要账户密码,启用双重验证;冻结可能被盗用的支付账户,如通过微信“冻结账号”功能阻断风险。

  2、证据固定:

  留存骚扰短信、邮件、异常登录记录等证据,记录泄露时间、途径及损失情况。

  这些材料是后续投诉、诉讼的关键依据。

  3、投诉举报:

  向涉事平台投诉违规应用,要求其采取删除、屏蔽等措施;拨打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、12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电话,或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  平台拒不履行信息安全管理义务,可能被追究“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”。

  4、法律追责:

  因信息泄露导致财产损失或名誉受损,可向侵权行为发生地或被告居住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赔偿经济损失、精神损害抚慰金,并主张消除影响、恢复名誉。

  根据《个人信息保护法》第六十九条,侵权人需承担举证责任,若无法证明自身无过错,则推定其有过错。

违法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处罚 个人信息泄露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njlsrc.cn/law/1366.html发布于 2025-09-30 16:09:02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武汉律师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4721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