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民编造监狱直播带货被罚事件引热议,造谣处罚标准探讨
近日,有网民编造在监狱直播带货被罚的虚假信息,针对此类造谣行为,需要明确其处罚标准,对于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,特别是涉及社会热点和公共事件的谣言,应依法追究其责任,公众也应提高媒介素养,辨别信息真伪,避免被不实言论误导。近期,山东威海网民张某为博取流量,使用AI工具编造在监狱直播带货的虚假图片并在网络传播,引发大量关注后被公安机关行政处罚。下面小编将从行政处罚与刑事追责的双重维度,解析造谣行为的法律规制路径。
网民编造在监狱直播带货被罚,造谣处罚标准是什么?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第二十五条,散布谣言、谎报险情、疫情、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,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以张某案为例,其编造的“监狱直播带货”谣言虽未直接造成人员伤亡,但通过AI技术生成的高仿真图片误导公众,引发对司法公正的质疑,符合“扰乱公共秩序”的构成要件。
公安机关据此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并罚款的处罚,体现了法律对低门槛造谣行为的遏制。
行政处罚的适用需满足三个条件:
1. 行为具有主观故意,即明知信息虚假仍传播;
2. 内容涉及公共安全、社会秩序等敏感领域;
3. 造成实际影响,如引发恐慌、误导舆论等。
行政处罚的核心在于阻断谣言的传播链,防止其演变为社会风险。
此外,造谣者还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条,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,应当承担侵权责任。
谣言导致他人名誉受损、商业信誉下降或精神损害,被侵权人可要求造谣者停止侵害、消除影响、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。
造谣刑事立案标准是什么?
当造谣行为达到“情节严重”程度时,可能触犯《刑法》中的诽谤罪或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。
根据司法解释,诽谤罪的刑事立案标准包括:
1. 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、浏览次数达五千次以上,或被转发次数达五百次以上;
2. 造成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、自残、自杀等严重后果;
3. 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实施诽谤;
4. 其他情节严重情形。
编造、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立案标准则聚焦于“严重扰乱社会秩序”。
根据《刑法》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,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明知是虚假信息仍传播,且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、交通堵塞、学校停课等后果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刑事立案的实质判断需综合考量行为动机、传播范围、危害后果等因素。
谣言内容涉及国家安全、公共卫生等重大利益,或针对不特定多数人传播,即使未达到数据阈值,也可能因“严重危害社会秩序”被追究刑责。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njlsrc.cn/law/1963.html发布于 2025-10-29 16:13:31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武汉律师网

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