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访客

诽谤他人名誉的刑事责任追究解析

访客 2025-09-02 15:47:31 20285 抢沙发
诽谤他人名誉涉及刑事责任时,需依法追究,行为人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,损害他人名誉,情节严重时,可构成诽谤罪,此类行为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,需依法惩处,受害者可通过刑事诉讼程序,要求法院追究诽谤者的刑事责任,对于诽谤行为,需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,维护社会公正和公民合法权益。
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,名誉权作为公民人格权的核心内容,其保护面临新挑战。诽谤行为不仅损害个人社会评价,更可能引发网络暴力、群体对立等社会问题。下面小编将从刑事责任追究路径与立案标准两个维度,系统解析诽谤行为的法律边界。

诽谤他人名誉如何追究刑事责任?

  诽谤罪的刑事追责需满足以下核心要件:

  一、行为定性

  须存在故意捏造虚假事实并散布的行为。散布方式包括口头传播、网络发布、书面材料分发等,且事实必须为无中生有,传播内容部分真实则不构成犯罪。

  二、情节严重性

  需达到“情节严重”标准,包括:

  1. 传播范围: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、浏览超5000次,或转发超500次;

  2. 后果严重性:导致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、自残、自杀等;

  3. 行为持续性:两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,再次实施同类行为。

  三、追责程序

  诽谤罪原则上属于“告诉才处理”的自诉案件,由被害人直接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。但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,则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。

  四、刑罚幅度

  根据《刑法》第246条,构成诽谤罪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。

损害他人名誉罪立案标准2025

  司法实践中,损害名誉权的刑事立案需综合以下标准:

  一、行为违法性

  行为须违反《刑法》第246条,即通过捏造事实或侮辱性语言贬损他人人格。需注意,单纯批评性言论未捏造事实时,不构成犯罪。

  二、损害事实客观性

  须存在可量化的损害后果,包括:

  1. 社会评价降低:被害人遭受同事排挤、商业合作终止等;

  2. 精神损害:需通过医疗诊断证明精神障碍与诽谤行为的因果关系;

  3. 财产损失:因名誉受损导致的经营收入减少。

  三、因果关系证明

  被害人需提供证据证明损害后果与诽谤行为存在直接关联,诽谤信息发布时间与损害结果发生时间的吻合性等。

  四、主观故意性

  行为人须明知事实虚假仍故意传播,或轻信虚假性而传播。过失传播不构成犯罪,但可能承担民事责任。

  法律依据

  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246条

 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。

造谣诽谤 诽谤他人名誉 损害他人名誉
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

作者:访客本文地址:https://njlsrc.cn/law/582.html发布于 2025-09-02 15:47:31
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武汉律师网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0285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